也许是住在东方影都的缘故,对重工业电影相对比较关注,很多影片点映或者上映第一天都会去看一下。《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春节票房都还行。由于理科男的缘故,这里只说一下《流浪地球》。年前就看好《流浪地球》,所以年前也买了一些北京文化的股票。和预料的一样,由于片长排片缘故,初一《流浪地球》并不起眼,票房排在第四,但后来几天不可收拾,最终会破记录,这个应该没有悬念,这个完全可以作为多媒体物理教学普及一下。
因为自己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士,只说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还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可以一起探讨。整部影片节奏还是比较紧凑的,当然为了排片也剪切的不少,造成中间有些环节有些脱节,还好影响不大。整个影片场景效果还是进步很大的,不再是五角钱特效,基本达到好莱坞中上水准。吐槽比较多的地方主要是人物塑造,吴京解困制作方还是比较及时的,并且增加了一些太空镜头,增加了一些科幻行。但参演还是比较勉强的,感情戏吴京不是特长,甚至有些出戏的感觉,但最后炸死了,不管是支持吴京还是反感吴京的,都算了结了吧。很多人拿来和《星际穿越》比较,估计也是迫切希望国产影片能一下子起来吧,但从特效上讲,《星际穿越》场景类型众多,综合特效强一些,但从《流浪地球》涉及到的场景来看已经不错了。
从场景设定来说,也没有多大问题,就是假设几十年后突然发现太阳氦聚变加速到了碳变,体积开始膨胀并很快吞并地球然后最终核爆,人们拼尽地球所有资源,建造了上万个高耸如云的行星发动机脱离太阳系,然后经过木星引力弹弓加速最终到达最近的第二个太阳比邻星。影片主要就是截取了到达木星轨道后的发生意外的这一小段。当然场景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从开场不久后基本就进入状态了。地球离太阳越来越远,成了冰球,人们只能躲到地下城。
从物理角度来说,基本也符合物理常识,太阳氦剧变成碳的核聚变会剧烈加速太阳"灭亡",人类只能带着地球一起逃离,不然只坐飞船离开质量太小,没法成为一个恒星的行星。重聚变确实也需要高耸如云的粒子对撞机才可能实现,所以影片中上万个几千上万米高的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确实很震撼。外太空看到的地球不再是一个蓝色水球,变成深蓝冰球。而5000米地下城设定也是符合人类生存温度条件的,地球停止自转造成海水升高300百米,但北京没有被冰雪全部覆盖,上海除了中心大厦基本全在地下了,地球减速停转轴心力对南北极影响不大,对赤道影响就很大的缘故,但海啸影响大小和低纬度海平面降低还是有争议的。远离太阳后室外温度到达零下84度,也差不多是木星位置的温度。地球要脱离太阳系必然要超过第三宇宙速度,必须要靠木星强大引力弹弓才能实现,地球进入木星轨道后相互潮汐影响造成引力突然增大,导致发动机大面积故障,虽然人们预先也准备了饱和救援方式,但还是超出意外设定。从而导致超出洛希极限,地球将被撕裂。而木星先捕获地球一部分氧气后,确实也可能将其点燃推动地球脱离洛希极限。影片中的大飞机和无人机坠落也设定了空气流失带来的影响。当然我在电影场景里看到的结果,地球应该还没有完全停止自转就开始远离地球了,这样才能造成北京和上海两个维度不同的冰层厚度。我个人认为,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地球也没必要让地球停止自转,完全可以先让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南北两极转动90度后远离太阳靠近木星。还有地球进入木星轨道后引力突然增大造成大批发动机故障(有点太巧合)也是争论比较多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木星表面很厚的大量气体和地球表面气体首先会因为位置靠近相互吸引先发生流动,重心会加速靠近超出原来预算的速度造成引力增大也是说的过去的。这个电影最大的两个bug,一个是洛希极限,这个太阳和木星的数据不适合木星和地球,也就说地球撞上木星之前都不会被撕裂,当然结果都一样,地球靠近木星太近也是没救了,首先大气就被先吸空。另外一个bug就是最后点燃木星完全靠洲际导弹就可以的,影片中说射程不够,其实是没有考虑过木星引力。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不是逻辑的争议,是大家都进来讨论了,中国电影文化带来知识普及和创新欲望的时代如果来临,对孩子们的启发和早期兴趣培养会大大加速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最后说一下电影细节,导演应该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先后都有所照应。而倾尽所有资源建好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后,生活在地下城的人们一开始也是迷茫,到处都在混日子,设备陈旧,人心涣散,完全没有未来几十年后的状态。而后期地球安全踏上流浪之旅之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影片设定的时间大概是2050前后,刘启外公听的老歌海草,基本揭示了他是个90后吧,所以后期监狱行贿捞人,也有人可以靠关系进入地下城逃命,包括地下城全部的中国特色的保留,说明了中国人骨子的东西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很难改变,也讽刺了一下中国短期内成为一个法制国家的艰难。电影一开始从望远镜看木星开始,先一二三数数,到最后再数一二三,煽情也到了高潮,这个如果换一个普通演员来演,或许效果要好一点。吴京先入为主的角色特点难免误导观众这是动作片,到后来的两处煽情,就显得不够自然,成了吐槽比较多的地方。不过里边小角色们的转变还是比较成功的,一开始几个小混混出来见见世面,中途遇见的有胆小的,有认怂的,但到最后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都成了英雄,这点导演应该也是按这个思路找的演员吧。中间王磊队长不惜牺牲几个队员也要救助杭州地下城,为何救援失败就发疯了,其实他孩子老婆都在里边,还有李长条一开始露面就预示着他被人抢了,也揭示了当时情况下各类人性的本质,只是很多剪切掉了,所以造成影片人物心理脱节。
影片中镜头的切换和拉伸也都有好莱坞的痕迹,从地面超大卡车镜头拉远到超大工程采矿机械,再到高耸如云的行星发动机,最后拉伸到太空站,这个镜头视觉效果还是比较振奋的。从上海中心大厦底部将火石拉上冰面,中间几个人的串联,包括演员手中的陀螺,从头到尾几个最后几分钟的救援都有好莱坞的痕迹。文化表达这块,和美国完全不同,美国理工男可能对里边的春节12响更感兴趣,影片没有超级英雄,即便是几个最后几分钟的生死时刻,也是有别人或者别的国家提前完成了任务,这个应该也是中国人含蓄的表达吧。绝望自杀的是日本人,率先来救援的也是日本人,总算对日本人的认识客观一点了。至于为啥建造一个太空站让一个人工智能大脑控制,应该也是人类做好了最坏打算。电影里边没有真正的敌人,人工智能大脑最后成了理性和人性感性的对立面和唯一“敌人"。
整体而言,影片完全可以说是中国重工业电影的里程碑,在深圳自己看了一边,后来带孩子看了一遍,后来回影都朋友又带我看了两遍。这片后期还是值得学生们最为科普普及一下的。当然影片离完美还有一定距离,但这步总算迈出了。想当年,美国最萧条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被日本人收购,但唯独好莱坞坚决不让别人收购,后来才有了引领世界的文化和竞争力的持续。
相关问答
北京文化股票上市的证券交易所是哪个?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是000802
本文来源:http://tiandingtougu.com/220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