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从明朝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开始建造,到了今天已经有超过600年的历史。
在清帝退位之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且对外展出,普通人可能才第一次看得清古代皇家的生活模样,皇帝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于故宫的了解非常少,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故宫对外开放和展出都是非常少的,而今天故宫之所以变得更加出名,其实可以说都是依赖于一个人。
如今,故宫博物院已经快成立100周年了,在这期间,也是经历了7任院长,但是真正被大家所熟知的,而且对于故宫博物院功劳最大的,可能就是单霁翔院长了。
单霁翔院长的改造之路
2021年,单霁翔开始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负责管理整个故宫,一上任,单霁翔就开始带着助理检查故宫所有的房子。
可能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单霁翔一上任就开始做这种事情呢?看起来是毫无疑义的,毕竟那么达到故宫就在那里,根本就不需要检查啊,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的。
大家可能不知道,故宫一共拥有9371间房屋,1200座建筑,超过180万件各类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是国宝,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故宫的这些文化在战争期间经受过多少苦难,最终才得以保留。
因此,在单霁翔之前的历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对于故宫的管理都是非常谨慎的,谨慎到故宫对外开放的面积不到30%,对外展出的文物不到总数的1%,在那个时候,故宫的游客数量每年只有400万,道理很简单,第二次去故宫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游客就会很少。
这种保护措施对于故宫和文物来说,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它的作用更多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结果,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很多宫殿建筑都开始长草,小动物们成为了新的主人,而大量的文物被锁在暗无天日的仓库中,很多可能都已经出现了问题。
而经过一步一步的考察之后,单霁翔最终拿到了一个维修资金的预算,金额高达40亿元,那么这笔钱要从哪里来呢?这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大家要知道,故宫每一年的门票收入都是上缴国库的,然后国家再根据情况给予故宫博物院一定的拨款,显然这些拨款对于改变故宫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只能是维持在现有的水平而已。
面对这种情况,单霁翔就开始了自己的哭穷,每一次只要领导过来参观,单霁翔就带着他们走最破的路,看最破的建筑,通过卖惨的方式,让领导明白了故宫博物院的难处,然后再提出修缮计划,最终拿到了修缮资金,从而让故宫真的变成了人民的故宫。
改变之后的故宫
拿到了修缮资金以后的单霁翔,带领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们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治理工程,通过治理,故宫外面所有的管道都被埋入了底下,让故宫不让再让人有出戏的感觉,随后又修理了破损的建筑,修复了已经开始损坏的文物,最终让故宫再一次恢复了它往日的恢弘威严。
紧接着,在故宫完成改造之后,单霁翔就开始大规模地开放故宫的面积,到了现在,故宫的开放面积已经从原先的30%达到了现在80%,展出的文物也开始变得更多,每年都会有诸多的展览会开启,让人们欣赏到了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而且,故宫每年的游客数量也开始大幅度增加,从400万变成了如今的2000万,其中年轻人的比例更是变得高了很多,特别是在文创产品,诸如口红、扇子、冰淇淋等,虽然都是小东西,但让拉近了故宫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故宫的收入都去了哪里
既然故宫变得越来越好,收入也大幅度增加,那么大家可能就会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故宫的收入都去了哪里。
在2019年的时候,故宫的门票收入达到了8亿元,文创产品的收入达到了15亿,虽然最近几年受到了影响,但收入超过20亿应该是没问题的,这么一大笔钱又该如何分配呢?
首先,门票收入还是上缴国库,所以无论多少钱,故宫博物院也拿不到一分钱、
其次,就是文创产品的收入,这一部分的收入虽然高,但实际能够达到故宫博物院手里的钱,可能还是少了很多,而故宫博物院每年的支出却是非常高的。
比如说9371间房屋的维护与修缮,大量的文物需要修复,这都是非常费钱的,所以,单霁翔在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才会说“故宫缺钱,而且永远都缺”!
确实,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故宫博物院每年耗费多少资金可能都是比较合理的,对此,大家又是如何认为的呢?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来源:http://tiandingtougu.com/791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