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鼎投资 » 股市财经 » 正文内容

丙类药一般是什么药(怎样才能生病不花钱)

时间:2022年10月21日 15:29:43来源:投稿浏览:435次
[导读]  去医院看过病的会发现,开的药后面可能会标上“甲类”“乙类”“丙类”这样的字样,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这就是医保的“药品目录”。一般来说,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全自费...



去医院看过病的会发现,开的药后面可能会标上“甲类”“乙类”“丙类”这样的字样,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这就是医保的“药品目录”。一般来说,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全自费。

我有医保了,还要买商业医疗险吗?医保报销了,医疗险还能再报吗?怎样才能看病不花钱?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医保的那些事儿。

不管是“中年流感”还是“药神”,都会让人对医疗费用问题产生紧张感,不禁产生疑问,那就是医保到底管不管用?

当然管用。

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公布的数据,目前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80%以上和70%左右。不管是80%还是70%,从支付比例看,都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不光如此,单单一个“社保身份”都可以给你省钱,买商业医疗险时,有社保身份的人交的保费比没社保身份的都会低很多。

那为啥还会有“中年流感”和“药神”?这要从社保的定位说起,那就是保基本,而不是保全部。

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医保有“四不保”。

▌❶ 起付线下不保

起付线,就是医保的报销门槛,通常从100元到1800元不等,各地区不同、门诊和住院不同、各级别医院不同。如果每年发生的医疗费用未超出起付线,那就只能完全由个人支付。

举个栗子,北京的职工医保门诊起付线是1800元,首次住院的起付线是1300元;北京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的起付线分为两档:一级及以下医院是100元、二级及以上是550元,住院起付线也是根据医院级别不同而不同,从300元到1300元都有。

▌❷ 封顶线上不保

封顶线,也就是医保的最高支付金额,每个地区封顶线会有差异;超出封顶线部分的费用,完全由个人支付。比如北京的职工医保门诊封顶线是2万,住院是10万。

但是住院10万封顶确实不多,遇到大病肯定不管用。因此,各地在此基础上还会再有一个“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基金”,但这个互助基金一方面会有封顶线,比如北京是20万,另一方面,有些地区会设疾病目录,只有目录内的疾病才能用这个基金,不在目录内不能用。

▌❸ 个人自费部分不保

除了“药品目录”,医保还有“诊疗项目范围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比如医院的特需门诊、特需病房就不在社保报销范围内。

▌❹ 个人自付部分不保

即便是属于社保报销范围内,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也仍然有一部分费用,需要个人承担,这就是医保的报销比例。

一般来说,需要个人按比例承担的费用在10%-50%之间。通常医院越好(等级越高),报销的比例越低,个人承担的比例就越高。

举个栗子,北京的职工医保,如果是去社区医院看门诊,那报销比例就是90%,如果不是,那报销比例只有70%,住院也是一样,不同等级的医院报销比例不同,这是为了引导大家多去社区医院,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社保不报销的部分,就是商业医疗险的用武之地。

▌❶ 小额风险

这类产品,保的是社保报销后剩余的部分——起付线以下,报销比例以外的部分,也就是图中A和C的部分。这类保险,保额不高,免赔额也低,价格也不高。

▌❷ 大病风险

看看众筹,没人是因为小病小灾去求人捐钱的,即便求了,估计也没人搭理。

一两万的医疗费用人人都可以承受,大家其实担心的是大额医疗支出。因此,更推荐大家购买高保额的百万医疗险,这类保险保额高达几百万,而且不限社保范围,进口药、自费药、ICU费用都可以报销,虽然这类产品有1万元的免赔门槛,但是也正因为免赔门槛的存在,让这类保险的价格能做到非常亲民。

关于百万医疗险,猫妹之前做过测评,具体的产品选择,可以看这篇《支付宝里卖的医疗险,是“王炸”还是“大坑”?》文章中的对比,众安尊享e生旗舰版(升级)、好医保·长期医疗、泰康在线微医保、平安e生保Plus都可谓各有千秋。

▌❸ 高端医疗

公立医院人挤人,不好挂号,看医生的时间也短,住院环境也好不到哪里,相比来说,私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的就医环境就好多了。与此同时,所有的硬件环境、软件服务都是要靠更高的价格来换,能负担这这些费用的医疗险,自然价格也会很贵,只适合小部分人群。

除此之外,面对重大疾病,其实还有很多费用是实实在在花出去但是又无法体现在医疗发票中的,比如一部分需要自己到药店采购的药,康复费用,误工费用,营养费用,车马费用,乃至收入损失……这时候,一份不需要医疗发票,满足条件即理赔的重疾险的作用就凸显出来《选择太多反而纠结?来看看几款优秀重疾险的“较量”》。

本文来源:http://tiandingtougu.com/7944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免费获取诊断报告 股票涨跌早知道

    请准确填写您的手机号,以便能及时接收个股分析诊断报告

    ×
    • 5 + 4 = ?